2023年5月,一位意大利教授来沪访问,我负责接待和陪同。午饭过后,我邀请教授喝杯咖啡,他欣然接受。
我们来到社科院对面的星巴克,在门口,他礼貌地问我:这家星巴克有Espresso(意式浓缩咖啡)吗?我一脸茫然:星巴克还有不能制作的咖啡?走到点单台,我点了两杯浓缩咖啡,他似乎不放心,反复地用英文叮嘱咖啡师“不要任何稀释”。这时候,我才突然意识到,星巴克是美式咖啡。他也看出我的困惑,解释说:“喝不惯美国的咖啡,有些咖啡店加了太多的水。”
出于礼貌,他对我买的咖啡表示赞赏。但透过眼神,我看到一个意大利人对其饮食文化无比自豪、不容妥协的独特自信。当全球化的浪潮不断拍打亚平宁的海岸,他们的小小咖啡杯依然没被卷走。除了历史的沉淀,我想不到其他原因。这一刻起,我格外想去这块欧洲文明的发源地看看。
优雅的罢工
去年11月,我应邀赴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进行学术访问和交流,得以踏上亚平宁的土地,来到这座西方最古老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
博洛尼亚大学校园一景,作者摄
前往博洛尼亚,需从罗马乘坐火车。11月29日转乘时,我正好赶上意大利的全国性总罢工。一进车站,看到售票窗口排得长长的队伍,我以为是买票队伍,也就跟在后面。然而,等了很久才向前进一步,我有点着急,却丝毫看不到其他乘客的焦虑,于是询问排在我前面的乘客:“购票是在这里吗?”“当然,你可以排队在这里,但我们大部分是在退票。现在罢工,很多火车停运了。你如果买票,可以去自动售票机,更快一点。”
我听到罢工,更加慌张,担心被迫留宿罗马,但也愈发好奇为何意大利人如此“心大”。到了售票机前,一位工作人员热情地过来帮忙,建议我购买一班高速列车,还指了指楼下的商场,说那里可以购买咖啡和餐食。来到楼下,吧台前的乘客快速喝下一小杯浓缩咖啡,看似在追赶时间,却又闲庭信步地走着,似乎罢工对他们毫无影响,没有抱怨,也没有骚动。
所幸这趟列车只是延误一个小时。坐上火车后,我才了解到,意大利的罢工是家常便饭,每个意大利人每年会遇到若干次计划内罢工事件。每次罢工必须要提前至少10天宣布。在一些公共服务领域,即使在罢工期间,部分服务也被要求保证落实。听闻这些,我突然觉得,意大利的罢工更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公共戏剧。
到了博洛尼亚,我向接待我的意大利教授描述了“罢工印象”。教授听后,笑着对我说:“你很幸运,第一次来意大利就体验到罢工,这是我们的特色。”如此优雅的罢工,与其说是在抗议,不如说是在表达态度。
罢工日罗马到博洛尼亚的城际列车,作者摄
没有修饰的红色
会议间隙,我得以在博洛尼亚市区转一转,领略这座红色的拱廊之城。博洛尼亚整座城市被几十公里的拱廊连接起来。这些拱廊是博洛尼亚的城市标志,也是博洛尼亚人的生活哲学——无论晴雨,都可以从容地散步、聊天、喝咖啡。从海神广场到一座座古老的教堂,由数百个拱洞连接的长廊,宛如一条红色的丝带,引领人们走向天际线,也走向城市的灵魂。
红砖建筑是博洛尼亚的永恒底色,从中世纪的塔楼到文艺复兴的宫殿,统一的红色让整座城市仿佛永远沐浴在黄昏的柔光中。博洛尼亚的红,不是为了打造热搜的网红,而是一种温暖、沉稳、平和的砖红,像是打翻了的旧葡萄酒,均匀地涂抹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午饭时分,炊烟袅袅升起,连烟火气息都有几分艺术感,裹挟着这座城市跨越千年的气息。
红色之城和袅袅炊烟,作者摄
1088年,当欧洲大部分地区尚处于蒙昧之时,博洛尼亚已点燃了知识的圣火。西方第一所现代大学在此诞生,它不是由帝王和教廷敕令建立的,而是由学生们自发组织而成。在博洛尼亚的校园里,学生们仍可走入1563年的解剖实验室,感受科学家当年探索科学的勇气,也可以在古老的图书馆里,想象但丁在此苦读的身影。
真正的永恒不是停滞不前地保存,而是让古老智慧在当代继续呼吸。当暮色降临,数千盏煤灯依次点亮拱廊,将红色砖石染成金红。老人们坐在咖啡馆里玩着传统的塔罗牌游戏,大学生们骑着自行车穿梭于拱廊之间——这一切构成了一幅永恒的画面:过去与现在和谐共存,智慧与传统在每一个街角静静对话。
与中国相遇
看到博洛尼亚的砖红,总会想到紫禁城的红墙。东西方的两种文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红色这种代表着智慧和生命力的颜色。
走在博洛尼亚的拱廊下,路过用手风琴演奏意大利民谣的长胡子街头音乐人,看到坐在橱窗下捧着咖啡杯的女士,也会想到北京胡同里槐荫树下摆着棋盘的棋士,坐在门墩上摇着扇子喝茶的老人。他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不知有多少位哲人走过。最深厚的历史不是藏在博物馆里,而是流淌在每日生活的血脉之中。当一座城市愿意为行走者保留空间,它就在为人类文明保存最珍贵的烟火气。
博洛尼亚拱廊下,作者摄
当长安城的朱雀大街迎来西域商队,博洛尼亚的海神广场回荡着中世纪的法律辩论。两个看似遥远的文明,却在历史的长河中映照出惊人的对称与共鸣。
如今,东西方两个世界都面临着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博洛尼亚的拱廊下出现了单车专用道,北京胡同里安装了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博洛尼亚用隐形LED灯替代了破坏景观的路灯,北京在地下建成了井然有序的地下铁路。
传统从不是沉重的包袱,而是经过时间淬炼的智慧结晶。传统与现代也从来不是对立关系,而是时光的不同表达维度。真正的传统永远是活的传统,它不断吸收新时代的养分,就像AR技术能同时让博洛尼亚红色拱廊和敦煌石窟的壁画重现辉煌。文明最美好的状态,是让所有时代同时在场,让过去与未来、东方与西方在当下时刻相遇共鸣。
意大利教授说,他除了钟爱浓缩咖啡外,还格外喜爱中国的红茶,因为它有历史的味道,无法被稀释。
民信配资-网络平台配资-证券公司配资-炒股杠杆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