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您为何不帮皇上去狩猎黑熊呢?”
汤和听后微微一笑,似乎早有预料,他慢条斯理地回答道:“你将‘熊’字拆开看一看,或许就能明白其中的玄机。”
听到这话,众人纷纷低头思考,汤和的这番话似乎有着更深的含义,最后经过他的详细解释,大家才终于恍然大悟:原来,这正是“谋取善终之秘法”。
展开剩余89%那“熊”字究竟有什么奥妙,能让汤和从朱元璋的铁血手中逃过一死呢?
朱元璋一度被许多人称为“活阎王”,他的治下极为严苛,要想在他手下安度晚年,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都知道,在朱元璋这样一个性格极为严酷的皇帝面前,能得善终的人实在寥寥无几。但如果一个人足够聪明,懂得如何应对,他依然可以活得安稳,汤和便是这样一个生动的例子。
汤和与朱元璋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两人幼年时几乎是形影不离。那时的他们无忧无虑,友谊纯粹。然而,随着岁月流逝,命运让他们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朱元璋因为生计问题,早早就投身寺庙,成为了一名和尚。而汤和则选择了另一条路,他与数十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投身起义,投靠了郭子兴。
得知朱元璋成了和尚,汤和非常同情他,毕竟朱元璋明明是一个英俊少年,却不得不放下身份,剃发为僧。为了帮他,汤和决定拉他入伍,加入到自己所在的军队中。然而,汤和万万没想到,他拉来的这一位伙伴,竟然会成为未来的皇帝。
当时,汤和已是千夫长,而朱元璋凭借自己的过人才能,很快便超过了汤和,成为了他的上司。朱元璋的能力之强,令汤和心生佩服,也无半点嫉妒。毕竟,汤和并非一个会心生嫉妒之人。
然而,尽管两人关系深厚,偶尔也会有一些小矛盾。汤和性格豁达,平日里朱元璋对他也算满意,但有一点,让朱元璋感到头疼——汤和实在是太喜欢喝酒了。正是因为这个爱好,汤和差点丢了性命。
其实,说到喝酒,最怕的就是喝醉后胡言乱语,而汤和就深陷其中。那次攻打常州时,汤和与朱元璋发生了一些分歧,两人意见不合。其实,意见不合是很正常的事情,毕竟人与人之间总会有不同的想法和看法。然而,汤和心里积压的情绪在酒后完全释放了出来,他言辞激烈地说,如果他站在张士诚那一边,张士诚必定会获胜。这话表面上看似是在夸自己,其实其中的暗示却让人心惊——他似乎是在威胁朱元璋,如果不听他的意见,便要支持敌人。
那一番话听在场的众人耳中,令他们大吃一惊:“汤和果然胆大包天,居然敢说出这样的话!”
朱元璋当然也听说了此事,他冷静地说道:“汤和是我从小到大的心腹,既然如此,这次就放他一马,不再追究。”
朱元璋的话表面上似乎宽容,但其实心中早有打算。在随后的功赏之际,汤和原本该得到丰厚奖励,然而他最终一无所获。朱元璋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你酒后失言,因此没有奖励。”
汤和听后如梦初醒,如果不是因为自己多年的功勋和与朱元璋深厚的情谊,换做别人,恐怕早就丧命了。
从那以后,汤和再也不敢喝醉酒了,生怕再次口无遮拦。而为了挽回自己的一些面子,汤和亲自前往朱元璋面前请罪,并发誓一定好好工作,不再犯同样的错误。
朱元璋见他态度真诚,最终决定不追究此事,继续重用汤和。汤和也在随后的战斗中屡次立下赫赫战功,稳固了大明政权的根基。最终,汤和被封为侯爵,尽管根据他的功绩,他应该是公爵,但因为那次酒后失言,他被降了一级。不过,即便如此,汤和依然是明朝开国功臣中的佼佼者,成功地活到了最后,得到了善终。
说到汤和能够安享晚年,有一大秘诀便是:他从不结党营私。
与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前左丞相李善长。李善长因权力过大,常常一方面打压政敌,一方面与其他权臣勾结。李善长与胡惟庸关系甚笃,甚至有过亲戚联姻。然而,随着胡惟庸的叛乱被揭露,李善长最终也未能幸免。
李善长虽然一直否认自己参与了叛乱,但他在关键时刻没有上报,也让他成为了众矢之的。许多大臣纷纷上书弹劾他,最终,李善长被朱元璋赐死。
相比之下,汤和在这些纷争中始终保持清白,始终没有卷入任何的派系斗争,也从未被卷入胡惟庸案、蓝玉案等重大案件之中。这让他在朝堂中脱颖而出,继续受到朱元璋的信任和重用。
最终,当朱元璋有一天突然提议带领大臣们去打猎时,汤和明白,自己不仅要参与,更要保持警觉。他深知,朱元璋的心思已经不再单纯,打猎的背后,或许暗藏着更深的政治意味。
“熊”字的奥秘,正如汤和所说,上面是“能”字,下面是四个点,暗指人的四种缺点:怨、恨、愤、贪。如果他们去捕熊,不仅暴露了这四个缺点,还可能招来杀身之祸。于是,汤和巧妙地解释给众人听,结果他们都恍然大悟,纷纷放弃了去捕熊的念头。
最终,汤和成功“退隐江湖”,并得到了皇帝的恩宠,安享晚年。他的聪明与深思熟虑,正是他能够避过杀身之祸、保全自身的关键所在。
朱元璋最终对汤和表示了认可,因为他知道,汤和不是贪恋权力,反而能适时地放弃。换作其他臣子,哪怕功勋卓著,恐怕也难以避免悲剧的结局。而汤和,正因为懂得何时该退,才得以长命百岁,善终无忧。
发布于:天津市民信配资-网络平台配资-证券公司配资-炒股杠杆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