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言:“元神藏于泥丸,识神游于六根。” 太虚剑诀以 “剑合太虚” 为至境,其根基不在筋骨蛮力,而在元神清明。所谓 “养神、定神、开泥丸”,实为 “收识神入元神,融元神通太虚” 的三阶修炼。此篇结合《黄庭内景经》《道德经》《周易参同契》之理,详述其理与法,为初学筑基之指南。
一、养神:收摄识神,培补元神理法解悟神有二元:一为 “识神”,乃后天思虑之主,随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外驰,如野马无缰;二为 “元神”,是先天本具之灵,藏于泥丸宫(脑宫),如明镜未磨。《黄庭内景经》云:“泥丸百节皆有神”,此 “神” 即元神,为全身神之统领。
太虚剑诀以剑为器,以神为帅。若识神躁动,如帅无谋,则剑招散乱;唯有元神清明,如帅坐镇中枢,方能 “一剑挥出,应乎太虚”。养神之功,即是将外驰的识神收回,如收四散之兵,归聚于泥丸,再以先天元气滋养,使元神渐显。
修炼三阶初阶:收神入舍(百日筑基)环境与时辰:选寅时(3-5 点,肺经当令,气清神醒)或亥时(21-23 点,三焦经当令,阳入阴藏),于静室盘坐,室中燃松针香(取其清阳之气),忌过明过暗。
姿势与呼吸:双盘(或单盘),脊柱如 “悬钟”—— 颈椎挺直,耳尖与肩峰垂直;胸椎微含,不挺胸不驼背;腰椎松沉,尾闾微收。双手结 “太极印”:右手拇指按左手无名指根,左手拇指覆右手拇指,余指相握,置于丹田(脐下三寸)。
呼吸用 “龟息法”:鼻吸鼻呼,吸气时舌尖轻抵上腭,气沿督脉上达百会;呼气时舌尖下落,气沿任脉沉入丹田。初练时,以 “数息” 收心:从 1 数至 100,若杂念生则从头数,每日 30 分钟。
关键体悟:首月常感 “数息时杂念如潮”,此乃识神外驰之常态。至次月,数息能连贯至 50 而杂念少,指尖生微热,此为 “气初聚,神渐收”。百日满时,可闭目观见 “丹田有微光”,识神已能安住片刻,如野马入栏。
中阶:元神初显(百日温养)转阶标志:数息时无需刻意,气自循督任二脉流转,丹田光感如豆,可随呼吸明暗。
炼法:将意念从丹田移至泥丸宫(两眉之间入内三寸),观想 “泥丸中有一莲子大小的白光”。吸气时,想白光随清气滋长;呼气时,想白光随浊气凝练。每日增至 1 小时,配合 “剑指诀”:双手食指、中指并拢,余指握拳,指尖轻抵太阳穴,意引丹田气沿两侧太阳穴入泥丸。
道家印证:《周易参同契》言 “神室者,丹之枢纽”,此 “神室” 即泥丸。观想白光时,若出现 “额间发胀、眼冒金星”,乃识神抗拒入舍,需放缓呼吸,以 “勿忘勿助” 待之,忌用蛮力。
阶段效验:三月后,白光渐成 “剑形”—— 长约寸许,锋芒隐现,此为 “元神初凝,剑意内藏”。此时闭眼可 “内视” 自身经脉,如《黄庭经》所云 “身中自有诸神具”。
高阶:神合太虚(百日圆融)转阶标志:泥丸剑影可随意念屈伸,睁眼时亦能感知其存在,如随身佩剑。
炼法:于月夜至旷野,对月而立,剑指遥对月轮,默念:“太虚为炉,月光为薪,炼我神剑,通彻古今。” 吸气时,观月华如银线入泥丸,与剑影相融;呼气时,观剑影散为光雾,遍覆周身,如 “与天地精神往来”。
核心体悟:此时方知 “养神非守一,乃通万”—— 元神与天地之气相感,方能使剑招具 “太虚之威”。若感 “身轻如羽,万物皆在剑域之中”,则养神功成,可入定神阶。
二、定神:静制动,一以贯之理法解悟定神非 “强制不动”,而是 “动中守静”。《道德经》云:“静为躁君”,如天地间,风动云涌而地不动,元神如地,妄念如风,定神即是使元神如大地般 “承载而不随”。
太虚剑诀中,“定” 为剑之魂:出剑时动若雷霆,收剑时静若深渊,动静之间,神始终如 “定盘星”。若神不定,遇强敌则慌,临变招则乱,故《清静经》言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此 “清静” 即神定之境。
修炼三阶初阶:观妄止念(以静制动)炼法:于嘈杂处(如街市旁)盘坐,闭目听声,从 “分别声相” 到 “观声无常”—— 初时能辨车马、人声、风声,渐至 “知声而不随声转”,如观流水过石,石不动而水自逝。
剑理融入:同时以意念在泥丸中 “铸剑”—— 想剑影随杂念生而锋锐,随杂念灭而光华内敛。每生一妄念,便以剑影 “斩” 之,非怒斩,而是 “觉知即斩”,如 “剑过无痕”。
常见偏差:若烦躁难忍,乃 “元神拒外境”,可改为 “数剑”:每呼气一次,想剑影颤动一下,从 1 数至 36,渐使心定。
效验:能在闹市中静坐 1 小时而心不烦,剑影始终凝而不散,如 “定海神针”,则止念功成。
中阶:应物不迷(以动显定)炼法:持木剑演练基础剑式(如 “太虚起手式”:剑指前伸,剑身贴臂,缓慢划圆),全程观注泥丸剑影,使 “手挥剑,神守影”。剑式加快时,若剑影晃动,则放缓速度;若剑影与剑招同步,如 “影随身动,神随影凝”,则渐入佳境。
道家心法:想 “剑为神之延伸”,如手捉笔、神运笔,笔动而神不随笔走,剑动而神不随剑移。遇 “剑式变形、呼吸紊乱”,乃 “神剑相离”,需停剑静立,待剑影复定则再练。
关键突破:当能 “一边与人对练,一边内观剑影”,如 “分身两地,各不相扰”,则定神过半,知 “定非静,乃通变”。
高阶:一以贯之(定通剑理)炼法:默想 “万剑图”—— 古今名剑、各派剑招在脑中流转,观其异同,寻其根本。此时泥丸剑影应 “不变应万变”:见刚猛剑招则影显锋芒,见灵巧剑招则影变柔韧,终至 “万剑归一,一归太虚”。
终极体悟:恍然大悟 “定神即定剑”—— 剑之理在 “一”,神之定在 “一”,“一者,太虚之本”。此时出剑,无需思考,神之所向,剑之所至,如《庄子》“庖丁解牛”,以无厚入有间,此为 “神定如如,剑通自然”。
三、开泥丸:元神出窍,剑合太虚理法解悟泥丸宫非 “实体器官”,而是 “元神所居之虚境”,《黄庭内景经》明言 “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圆一寸处此中”。开泥丸非 “破开颅骨”,而是 “打开元神与太虚的通道”,如《周易》“乾道成男,坤道成女”,通道一开,则 “我之神剑,可入太虚之境”。
此阶为太虚剑诀 “登堂入室” 之关:未开则剑为 “器”,开后则剑为 “道”,故高手言 “第一步即为此”—— 非指顺序,乃指其为 “根本”。
修炼三阶初阶:气冲泥丸(破障)转阶前提:定神功成,泥丸剑影凝如实质,可随意念 “刺破眉心”—— 闭眼时见 “前方有薄如蝉翼的屏障”。
炼法:每日寅时,盘坐后行 “五龙捧圣法”:双手五指张开,指尖向上,从丹田沿身体两侧上举,至头顶时十指相对,掌心朝下,如 “捧起泥丸”。吸气时,意引五脏之气(肝青、心赤、脾黄、肺白、肾黑)聚于泥丸,冲击屏障;呼气时,意想屏障出现裂纹,如 “冰面渐碎”。
身体反应:初时 “头痛欲裂、恶心欲呕”,乃 “三尸虫(道家指体内浊邪)拒开”,需以 “剑影斩浊”:想剑影在泥丸中旋转,将浊气搅成黑雾,随呼气从鼻排出。待 “头内清凉,如沐春风”,则屏障渐破。
验证标志:梦中能见 “自身持剑立于云端”,此为元神初出泥丸之兆。
中阶:神居泥丸(立基)转阶标志:屏障破后,泥丸内现 “九窍”—— 如九宫格,对应九天之位,此即《黄庭经》“九宫之上,中有太皇”。
炼法:以 “剑影点窍”:意想剑影依次点触九窍,每点一窍,默念对应口诀:“一窍通天一,二窍通地二…… 九窍通太虚”。点完后,观九窍生九道光柱,在泥丸中心汇成 “太极图”,剑影居于图中,如 “定太极而统九宫”。
核心要点:忌求 “神通”,如见光怪陆离之景,需以 “剑影划圈”,想 “太虚本空,何景之有”,守住 “空明”。此阶段关键在 “神安泥丸如帝王居宫”,而非向外驰求。
效验:日常行事如 “居高临下”,遇事发号施令(神),身体执行(形),如 “君令臣行”,此为 “神居其位”。
高阶:剑合太虚(圆成)转阶标志:泥丸太极图与天地相应 —— 子时见图中黑水盛,午时见图中赤火旺,随天时流转而不息。
炼法:择 “三元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于山顶持真剑(非木剑),对天而舞 “太虚归藏式”:剑从泥丸高度缓慢下落,直至触地,意想 “泥丸太极图随剑沉入大地,再从地心升起,与九天相连”。当剑归鞘时,若感 “天地之气沿剑入泥丸,与元神融为一体”,则开泥丸功成。
终极证悟:此时方懂 “太虚剑诀” 三字真意 —— 剑是 “用”,太虚是 “体”,泥丸是 “体用连接之枢纽”。出剑时,非 “我用剑”,而是 “太虚借我剑显”,故能 “一剑破万法”,因万法本在太虚之中。
结语:三阶归一,道在日常养神、定神、开泥丸,看似三阶,实则 “一以贯之”:养神是 “识神归元神”,定神是 “元神守其位”,开泥丸是 “元神通太虚”,终归于 “神剑合一,与道同游”。
修炼者常犯二病:一求速效,以蛮力冲泥丸,致头痛欲裂;二执空寂,弃剑练神,成 “枯坐之禅”。须知太虚剑诀 “以剑炼神,以神御剑”,剑不离手,神不离剑,方合 “道在器中,器显道用” 之理。
如《庄子・养生主》言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修炼之路亦无涯,然得 “神定泥丸” 之基,则纵攀高深,亦不失其本,此即高手所言 “第一步” 之真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民信配资-网络平台配资-证券公司配资-炒股杠杆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