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晚年,发生了震动朝廷的“巫蛊之祸”。这一灾难性事件让汉武帝在怒火中下令处死了太子刘据及其家族,连带着刘据的母亲卫子夫也因无法承受压力而自杀。巫蛊之祸的爆发,不仅摧毁了太子一家,还深刻影响了汉武帝晚年的政治布局,迫使他不得不重新培养继承人。汉武帝去世后,年仅八岁的刘弗陵继位,成为汉昭帝。由于刘弗陵年龄尚小,朝政的重担完全交由了四位由汉武帝亲自指定的顾命大臣,其中霍光成为了实际的掌权者,执掌了朝政大权,甚至影响了昭宣两朝的政局。
然而,汉昭帝刘弗陵虽继位,却因年纪太轻而早逝,且没有留下后嗣。霍光原本选中昌邑王刘贺继位,但刘贺的荒唐行为使得霍光果断废掉了他,并最终选择了刘据唯一存活的孙子——刘武帝的曾孙刘病己继位,这位年幼的皇帝便是汉宣帝。即便如此,汉宣帝登基后并没有给祖父刘据平反,反而为其加上了“戾太子”的恶谥。在中国传统中,“戾”字的谥号寓意着“不悔过、知错不改”,这无疑是给刘据蒙上了一层污名。为何汉宣帝要如此对待自己的祖父呢?
展开剩余77%汉宣帝追封祖辈的谥号并非轻松之事,尤其是在他继位之时,局势复杂。在刘病己继位之前,他被过继给年长他几岁的汉昭帝为“儿子”,尽管从辈分上看他们并无直接血缘关系,但为了延续皇室的血脉,历史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安排。因此,名义上,汉宣帝是汉昭帝的后代,而非汉武帝废太子刘据的后代。在礼法上,规定了“降其父母不得祭”,这意味着汉宣帝只能祭祀名义上的先祖汉昭帝,而无法祭祀亲生父亲刘进。
尽管如此,若皇帝拥有绝对的权力,理论上他完全可以绕过这种礼法,但在当时的情况中,汉宣帝并非实际掌权者,朝政完全在霍光手中,他不过是霍光的傀儡。霍光为了维护自己在朝中的权威,并不愿意让汉宣帝去追封父亲,尤其是在刚刚登基的情况下。尽管汉宣帝有意为父亲争取正当权益,霍光依旧阻止了他,为了维护对汉昭帝血脉的清晰传承,霍光极力避免了汉宣帝对刘进的追封。不过,霍光并没有让事情变得过于绝对,毕竟,刘病己是汉武帝的亲生孙子,霍光也不愿把事做得太绝,于是最终汉宣帝被允许祭祀自己的亲父亲。
然而,尽管霍光做了让步,追封祖父的事依然由霍光掌控,汉宣帝想要为刘据平反几乎不可能,毕竟汉武帝临终时并未为刘据平反过。因此,在霍光的操控下,汉宣帝只能追谥祖父为“戾太子”,而对父亲刘进的追谥则相对宽容,刘进被追谥为“悼”,这是表示中年早逝的平谥。与此相比,刘据的园邑仅为二百户,比刘进的三百户还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朝廷对刘据的态度。
汉宣帝在霍光的掌控下度过了六七年,直到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汉宣帝终于有了机会亲自执掌大权。霍光死后,汉宣帝的权力逐渐得到巩固,并开始清除霍光留下的势力。经过几年的政治博弈,汉宣帝终于能够追封自己的父亲刘进为“皇考”,这意味着他将刘进追封为先皇。此举没有遭到反对,反而得到了朝臣们的赞誉,认为这符合礼制,且有先例可循。秦始皇曾追封父亲秦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也曾将父亲刘太公追封为太上皇,这些都是可以作为汉宣帝追封父亲的先例。
然而,尽管汉宣帝如此高调地追封父亲,仍然没有为祖父刘据平反,而是保留了他“戾太子”的恶谥,且刘据的园邑依旧保持在二百户的水平。这一决定令许多人感到疑惑,尤其是当汉宣帝已经掌握了实权,为什么不为祖父正名呢?其实,汉宣帝之所以不给刘据正名,有着深刻的原因。首先,当年为刘据定罪的乃是汉武帝本人,且巫蛊之祸在当时闹得沸沸扬扬,废太子、废皇后等一系列决定都出自汉武帝的旨意。即使汉武帝晚年有所悔过,但他始终未曾为刘据平反,这使得刘据的命运成为了无法更改的历史定局。
另外,在中国传统的孝道文化中,任何一位帝王都不能轻易逆祖先的意志。即使汉宣帝已经完全掌握了大权,若去追封刘据或改变对其的谥号,那就意味着违背了祖先的遗命,触犯了孝道,这对他的帝王形象无疑是致命的。而且,尽管刘进已经去世多年,汉武帝的权威依旧不容忽视,汉宣帝若改变对刘据的定论,等同于在公开场合与先帝对抗,这对于整个国家的政局都是一件极为不智的举动。
其次,追封父亲的行为有先例,而追封祖父则没有历史案例可循。在礼法上并没有相关的规定,因此在没有先例的情况下,汉宣帝不可能轻易为刘据改变谥号。其实,汉宣帝已经过继给汉昭帝,并且通过对父亲的追封,已经解决了自己血脉的正统问题。因此,祖父刘据的争议完全可以作为一个默契,由大臣和皇帝共同心照不宣,大家心知肚明即可。
总而言之,汉宣帝没有给祖父刘据平反,实际上是出于礼法和权力博弈的双重考虑,这也反映了当时皇室复杂的继承与权力关系。
发布于:天津市民信配资-网络平台配资-证券公司配资-炒股杠杆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