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出门那会儿还有点儿春风拂面的意思,结果下午五点半收到红色高温警报时,刚挤上公交车的我直接笑出声。您猜怎么着?气象台说最高温38度!可当时我抬头看那太阳,分明已经蔫儿了吧唧准备下山呢。太原这天气,真的,太会玩了。
就前几天吧,整个城市跟扣在蒸笼底下似的。那叫一个闷!衣服黏在身上,动一下都像在拔丝儿,汗水直接淌成小河沟儿。都觉着每年最难熬的三伏天也就这样了,硬着头皮熬呗。结果昨儿个气象局冷不丁甩出来个红色预警,亮晃晃的38度挂那儿。邪门儿的是,最热的时辰不是书上说的下午三四点,偏偏挪到了五六点——下班高峰啊朋友们!太阳公公这加班费,跟谁结算去?气象专家摊摊手,说这叫局地性异常升温,高压脊跟城市热岛碰头撞出来的幺蛾子,专业术语叫“傍晚热浪峰值”。意思咱都懂,就是说这老天爷,开始不按套路出牌了,连热都卷起来了,卡点上岗?
更逗的是,今天一早出门,嚯!您猜我什么感觉?那风吹在胳膊上,凉丝丝、干爽爽,活脱脱九月的秋风本尊驾到。抬头看看天,明晃晃的大太阳挂着呢,它倒是一点儿也不烧得慌。马路上遛弯儿的大爷大妈都嘀咕开了:“这可好,棉袄刚收起来没几天,短袖还没穿利索,老天爷直接跳戏到秋天啦?真赶上唱大戏了,唱哪出算哪出。” 气象监测点报出的数据没撒谎,空气湿度哐当降了老大一截,风速也起来了,把闷热扫了个七七八八。这剧本,编剧敢写观众都不敢看。
气象台的预警信号,这阵子就跟手机系统自动更新似的,频率高得有点吓人。从过去十年扒拉出来的数据瞅一眼就知道,极端高温出现的次数眼瞅着往上窜,预警拉响的时间点也变得神出鬼没。专家们私下里聊,这锅,全球变暖和咱们自己城市这摊儿越摊越大的钢筋水泥(也就是城市热岛效应)得分着背。意思是呢,咱脚下的钢筋森林像自己会发热的电热毯,跟全球大气候变暖这事儿一勾搭,老天爷“抽风”就成了新常态。您说,天气预报现在是不是成了猜盲盒?明天出门,真不知道该信短袖还是该信薄外套?
说真的,这事儿真不是光太原市民看个热闹图个新鲜就完了。您琢磨琢磨,过去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二八月乱穿衣”算什么?如今是一年四季都在“乱穿衣”状态。专家嘴里说的所谓“气候新常态”,翻译成大白话,就是咱手里的遮阳伞还没收起来呢,包里倒得常备件薄外套了。您瞅这节奏,是不是早晚得备个“四季应急包”?啥也别说了,评论区吱一声呗,您那儿天气也抽风不?
民信配资-网络平台配资-证券公司配资-炒股杠杆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