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债务风暴催生奇谋 美国2011年的财政乱象,现在回看还是那股子狼狈样。国债总额蹿到14.29万亿,直顶着国会定的上限,政府眼瞅着要玩脱。5月,财政部长盖特纳跑到国会作证,强调再不抬高上限,就得首次违约,那场面可不是闹着玩的。 共和党那边死咬着削减开支,民主党急着保增长,奥巴马政府夹在中间,谈判拖到7月底,博纳和奥巴马的电话都快打爆了。8月2日,好歹通过了预算控制法案,把上限提到16.4万亿,可这不过是缓兵之计。
紧接着8月5日,标准普尔一纸公告,把美国信用评级从AAA砍到AA+,全球市场立马炸锅。道琼斯指数那天跌了634点,投资者蜂拥抛售美债,美国借钱成本直线上窜。 中国作为最大外国债主,手里那1.14万亿美债不是摆设,它直接戳在美国软肋上。美联储报告里清清楚楚,这笔债占外国持有总额的四分之一,美国人自己都得承认,这杠杆捏得死死的。
就在这节骨眼上,11月10日,《纽约时报》扔出一篇评论文章,作者保罗·凯恩,这位海军陆战队退役军官兼国会记者,笔杆子一挥,就把主意抖落出来了。他直言,美国该停掉对台湾的军售和援助,干脆废了协防承诺,换中国豁免那1.14万亿债。 凯恩算得精细,说这笔交易能让中国到2020年省下5000亿军费,到2030年收支平衡。美国呢?卸下包袱,经济喘口气,还能避开台海潜在冲突。文章一发,华盛顿的圈子立马传开了,有人嗤之以鼻,有人暗地里点头。
凯恩的逻辑其实不复杂,美国对台支持每年砸进去几十亿军援,摊上债务危机,谁不心疼?中国持债规模大到能左右美债市场风向,凯恩就想,这不正好拿来换筹码?搁美国人眼里,台湾不过是亚太棋盘上的一颗子,动一动就能撬动大局。 可这主意一出,立马招来反弹。台湾媒体炸了锅,台北时报直接发社论怼回去,说台湾不是卖的,美国这么干等于自毁信誉。国会山上,议员们也议论纷纷,有人觉得太极端,有人私下嘀咕,这不失为一条路子。
不过,这提议的根还在美国自身的窘迫上。债务上限抬高了,支出却得砍2万亿,评级降了,全球投资者对中国持债的眼光也变了味。中国央行那时候稳稳持有,没急着甩卖,但美国人知道,这张牌随时能打。 凯恩文章刚好戳中这痛点,建议从地缘入手,化被动为主动。结果这事没停在纸面上,第二天就进了国务院的邮件系统。政策规划主任杰克·沙利文转发给希拉里,主题就俩字:有趣。希拉里一看,回得更快:有趣,咱们聊聊细节。这下,奇谋从街谈巷议,摇身一变成了高层盘算。 邮件隐秘渐露锋芒
邮件本是高层沟通的私货,可一曝光,就成烫手山芋。2011年11月11日,沙利文那封转发邮件,本没打算张扬,希拉里的回复更像随手一击:有趣,得谈谈。 可这俩字,搁在国务卿嘴里,分量不轻。它不光是认可凯恩的点子,还暗示要拉人细聊细节。国务院内部,这邮件链子没扩散远,但它记录了高层对交易的初步把脉。债务危机刚过,亚太事务堆成山,希拉里作为外交掌门人,这回应透着股实用主义味。 文章本身就够劲爆,凯恩直白建议,美国终止《台湾关系法》部分义务,公开谈判,让中国“赎回”台湾。1.14万亿债一笔勾销,美国军费省一大截,中国少些台海顾虑,双赢啊。 可希拉里点这个赞,等于给它镀了层官方光环。邮件里没细说,但从上下文看,这讨论没往下深挖。或许是顾及盟友,或许是知难而退,方案就这么搁浅了。国务院的亚太简报里,台湾地位仍是红线,美国军售照旧,协防承诺没松口。
时间拉到2016年,希拉里竞选总统,邮件门闹得沸沸扬扬。FBI调查私人服务器,成千上万封邮件外泄,其中就夹着这2011年的旧账。维基解密2017年1月16日大批量放出克林顿邮件档案,这封关于台湾的直接上了头条。 全球媒体蜂拥而至,CNN、BBC争相报道,标题一个比一个刺眼:希拉里想抛台湾换债?岛内反应最烈,蔡英文那时候刚上台,对希拉里可是铁杆支持,竞选时还寄过签名卡片鼓励。结果呢?这邮件一出,台湾舆论炸裂,后怕声一片:幸亏她没当上台湾地区领导人,不然台湾早成交易品了。 曝光后,细节全抖落了。沙利文转发时附了文章链接,希拉里回得简短,但那句“谈谈细节”像把钥匙,开了潘多拉盒子。凯恩文章原汁原味,数据来自美联储报告,中国持债确凿无疑。邮件链子显示,这不是孤例,高层对债务杠杆的焦虑由来已久。 2011年秋,中国持债数据刚更新,1.175万亿,稳居榜首。美国人算账时,总把这当成软肋,可交易台湾?那等于自断臂膀。维基解密放出后,台湾外交部低调回应,说美台关系牢不可破,但私下谁不心凉?
这事还牵出后续涟漪。2017年,特朗普上台,台湾旅行法通过,美台互动热络起来,可这邮件像根刺,提醒大家美国承诺的弹性。希拉里自己呢?大选败北后,淡出政坛,偶尔回忆录里提外交,但避开这茬。 沙利文后来转战白宫国家安全顾问,2021年拜登团队里继续发力,可2011年的邮件成了他履历上的小尾巴。凯恩呢?继续写专栏,债务话题没少碰,但台湾那篇成他生涯高光,也成争议源头。
博弈格局定格乾坤 交易奇谋止步纸面,美台关系表面风平浪静,底下暗流涌动。2011年后,美国对台军售没断,F-16升级、导弹采购年年有,协防承诺写进国会决议。 中国这边,持债规模波动有道,2017年降了点,2020年稳住1万亿上下,没让它成谈判炸弹。债务这张牌,北京打得从容,减持时考虑全球市场,不急不躁。结果呢?美国借贷成本没少,中国影响力悄然放大。
格局定格的关键,在于主权红线。中国从不拿台湾换任何东西,这不是姿态,是原则。凯恩的算盘再精,也撞上铁板。美国内部,智库报告年年出,布鲁金斯学会、兰德公司分析台海风险,可没人再提债换岛的馊主意。 希拉里卸任后,亚太政策延续“重返”调子,但债务危机教訓深,华盛顿学乖了点,不再公开甩这种包袱。2020年,拜登上台,美台互动升级,军舰过台海频次高,可私下债务谈判从没沾台湾边。 这博弈里,乾坤已定:美国欠债,中国持币,台湾是中国事。2017年曝光后,岛内反思声渐起,赖清德上台后“访美”勤快,可谁都知道,盟友这帽子戴得松。 2022年佩洛西窜台闹剧,美方喊支持,实际军援拖沓,中国大陆反制精准,全球供应链抖三抖。美国人尝到苦头,债务总额2023年超32万亿,中国持债1.07万亿,杠杆还在,但换岛?想都别想。
说到底,这事接地气的地方,就在它戳破了幻想。美国人总爱画大饼,承诺一箩筐,可一到自家难处,就露馅儿。中国策略务实,经济牌打得响,主权守得牢。 台湾当局呢?还得掂量掂量,寄人篱下,风里来雨里去,早晚清醒。博弈格局不是一朝一夕,美国债务窟窿越挖越大,中国崛起步子越稳,这乾坤,谁也逆转不了。
民信配资-网络平台配资-证券公司配资-炒股杠杆网站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